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

認知經濟-信念

前天我在看"誰說人是理性的",鐵公雞看到書的封面,嗤之以鼻地笑說:「我早就知道,人不是理性的;人要是理性的話,還需要從小到大的教嗎?」。
是的,這件事,大家心知肚明,但有時我們就是不肯承認這個事實。而經濟學家其實早已經開始研究非理性對經濟的影響,包含人如何形成信念,以及其偏好。當把人類的心理混進任何一門科學時,情況就會變得更難釐清。很不幸地,經濟離不開心理因素。

信念的形成主要分成下列幾種:
或者叫做心理偏差,"偏差 "這個詞其實還是從"人是理性的"的觀點出發。
(1)過度自信(Overconfidence)
人人都有夜郎自大之嫌,也就是說過度自信其實是一般人的通病,孔子也說:「知之為知之,不 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
這個觀念很容易懂,如果分別問我和鐵公雞做家事的比重是多少,鐵公雞可能會說他做了80%的家事,而我做了60%,好笑的是加起來的百分比是140%。所以可能是我們都高估了自已做家事的比例(當然我認為鐵公雞高估的比重一定遠遠大過我的)。

(2)過度樂觀(Optimism ans wishful thinking)
其實這也是過度自信的表現之一,之前小梅子有個老闆很愛做規劃,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討論規劃的時程,原先一個禮拜前,他已經想好了A、B、C專案各自在接下來的兩個禮拜完成,隔了一個禮拜,D、E、F專案又蹦出來了,因此又花了一個禮拜把D到F的專案排到時程裡,再隔了一個禮拜,又有新的專案,然後又要花一個禮拜敲時程,兩個禮拜過去了,那些專案還在時程表上不斷地往後挪,等到兩個月過去,一個專案也沒完成,倒是專案時程表有了5~6個不同版本。
專家把這個稱之為「規劃謬誤」(Planning fallacy),我倒是習慣把它稱為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」

(3)代表性(Representativeness)
這個錯誤講的是人們常常一偏概全,就拿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瘦肉精事件為例,只看到一兩家養豬業者有餵摻瘦肉精的飼料,因而斷定,全台的養豬業者都是餵含有瘦肉精的飼料。

(4)保守的(Conservatism)
這個謬誤跟代表性謬誤剛好相反,對一件事過於保守而失去警覺性,比如最近禽流感隱匿事件,當有一兩家養殖場出現禽流感疫情時,官員就認定樣本不足而沒有進一步地檢驗或防止禽流感疫情,就造成這次禽流感的大流行。
這次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事件,政府處理的方式也令人匪夷所思;美國牛含有瘦肉精的比例低,用保守性偏誤來解釋,官員告訴大家不用大驚小怪,很安全可以吃;台灣豬含有瘦肉精的比例低不可以吃,用代表性偏誤來解釋,官員告訴台灣豬更可怕,大家不可以吃(除了國軍可以盡量吃以外)。只能說真是"嚴以律已,寬之待人"的最佳寫照。(這是反諷,別認真!)

(5)定錨(Anchoring)
定錨其實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(Belief Perseverance),也就是在第一印象建立時無形中所定下的錨,往後接收的資訊就會受到這個錨的影響。在買東西時,如果賣家任意開價,比如開價800元的領巾,你會想說打個5折應該很便宜了吧,因此你會以賣家的開價來決定折扣數,但可能那個領巾只值100元;話說怎麼樣都不吃虧的我,到國外買東西時,習慣不分東西都是以1美元開始喊,當然遇到高價物品時,會被當成瘋子趕出去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