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

認知經濟-偏好

即便人已經知道所有該知道的一切,但本身的偏好卻還是會影響決策,因而有人開始用心理學的角度去解釋。常見的如下:

1. 前景理論(Prospect Theory)
(1) 人在做決策時是取決於結果與預期的差距(gain/loss)而非結果本身。人在決策時會在心裡預設一個參考標準,然後衡量每個決定的結果,與這個參考標準的差別是多大。
(2)人在面臨獲利時,不願冒風險;而在面臨損失時,人人都成了冒險家。(risk averse over gain, risk-seeking over losses)
(3)人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
篇文章對前景理論的講解還不錯,這裡也就不多了。

2. 規避不確定(ambiguity aversion)
也就是人們討厭不確定性,因而選擇做自已有把握的事。

講到心理學,個人是認為任何一個故事都有千萬種不同的說法,只要選擇一個聽起來順耳的,也沒有什麼對與錯!

認知經濟-信念

前天我在看"誰說人是理性的",鐵公雞看到書的封面,嗤之以鼻地笑說:「我早就知道,人不是理性的;人要是理性的話,還需要從小到大的教嗎?」。
是的,這件事,大家心知肚明,但有時我們就是不肯承認這個事實。而經濟學家其實早已經開始研究非理性對經濟的影響,包含人如何形成信念,以及其偏好。當把人類的心理混進任何一門科學時,情況就會變得更難釐清。很不幸地,經濟離不開心理因素。

信念的形成主要分成下列幾種:
或者叫做心理偏差,"偏差 "這個詞其實還是從"人是理性的"的觀點出發。
(1)過度自信(Overconfidence)
人人都有夜郎自大之嫌,也就是說過度自信其實是一般人的通病,孔子也說:「知之為知之,不 知為不知,是知也。」
這個觀念很容易懂,如果分別問我和鐵公雞做家事的比重是多少,鐵公雞可能會說他做了80%的家事,而我做了60%,好笑的是加起來的百分比是140%。所以可能是我們都高估了自已做家事的比例(當然我認為鐵公雞高估的比重一定遠遠大過我的)。

(2)過度樂觀(Optimism ans wishful thinking)
其實這也是過度自信的表現之一,之前小梅子有個老闆很愛做規劃,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討論規劃的時程,原先一個禮拜前,他已經想好了A、B、C專案各自在接下來的兩個禮拜完成,隔了一個禮拜,D、E、F專案又蹦出來了,因此又花了一個禮拜把D到F的專案排到時程裡,再隔了一個禮拜,又有新的專案,然後又要花一個禮拜敲時程,兩個禮拜過去了,那些專案還在時程表上不斷地往後挪,等到兩個月過去,一個專案也沒完成,倒是專案時程表有了5~6個不同版本。
專家把這個稱之為「規劃謬誤」(Planning fallacy),我倒是習慣把它稱為「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」

(3)代表性(Representativeness)
這個錯誤講的是人們常常一偏概全,就拿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瘦肉精事件為例,只看到一兩家養豬業者有餵摻瘦肉精的飼料,因而斷定,全台的養豬業者都是餵含有瘦肉精的飼料。

(4)保守的(Conservatism)
這個謬誤跟代表性謬誤剛好相反,對一件事過於保守而失去警覺性,比如最近禽流感隱匿事件,當有一兩家養殖場出現禽流感疫情時,官員就認定樣本不足而沒有進一步地檢驗或防止禽流感疫情,就造成這次禽流感的大流行。
這次開放美國牛肉進口事件,政府處理的方式也令人匪夷所思;美國牛含有瘦肉精的比例低,用保守性偏誤來解釋,官員告訴大家不用大驚小怪,很安全可以吃;台灣豬含有瘦肉精的比例低不可以吃,用代表性偏誤來解釋,官員告訴台灣豬更可怕,大家不可以吃(除了國軍可以盡量吃以外)。只能說真是"嚴以律已,寬之待人"的最佳寫照。(這是反諷,別認真!)

(5)定錨(Anchoring)
定錨其實就是先入為主的觀念(Belief Perseverance),也就是在第一印象建立時無形中所定下的錨,往後接收的資訊就會受到這個錨的影響。在買東西時,如果賣家任意開價,比如開價800元的領巾,你會想說打個5折應該很便宜了吧,因此你會以賣家的開價來決定折扣數,但可能那個領巾只值100元;話說怎麼樣都不吃虧的我,到國外買東西時,習慣不分東西都是以1美元開始喊,當然遇到高價物品時,會被當成瘋子趕出去。


套利者的限制

在傳統經濟裡,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;在接收新的訊息時會正確地更新他的信念,而根據這個信念,會採取一切行動來實現自我利益最大化。 根據效率市場的假說一旦價格偏離了基本面,理性的投資人應該把握機會來套利,然而理性的投資人也許無力去做這樣的事,原因在於:
(1)基本風險(fundamental risk)
當福斯汽車的股票下跌而他的基本面分析要告訴你"汽車業正在起飛,股價偏離了正常股價",投資人應該大量買進福斯的股票,等它回到正常的股價。然而你可能擔心它的股票是不是還會繼續下跌,因此你同時賣掉奇異(另一家汽車業)的股票,如果股票續跌,你也可以從中獲利。然而只要這兩檔股票不是100% 相關 ,比如只有80%,那麼剩下的20%就是所謂的的基本風險。

(2)噪音交易風險(noise trader risk)
就算是能找到兩檔股票是100%相關的,偏偏有些投資人相當容易受到影響,爆發莫名恐慌(從眾效應)因而造成上述福斯的股價跌得亂七八糟;而更慘的是那些經理人礙於投資準則的限制,不得不出清他們手中的部位,進而造成進一步的損失。

(3) 執行的成本(implementation cost)
剩下的問題就是當交昜成本過高,投資人當然沒有誘因去套利。

所以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(no free lunch)並不等於「價格是對的」(Price is right)!



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

效率市場的實證

怎麼樣去測試市場效率是哪一種程度?而又有那些實際例子可供參考,小梅子綜和書上和網路上的資料,針對三種程度列舉各檢定的方法和參考實例。

1、弱式效率市場
(1)檢定方法主要是檢驗報酬率的可預測性
A. 隨機性(Random Walk):一旦資訊是隨機發生,則價格的變化也將具有隨機的特性,使投資者無法利用過去的資訊來獲取超額的報酬。
這個檢定為序列相關檢定(serial correlation),用來衡量股票報酬在前後期的相關程度,若為隨機性,則相關係數必為零。
[實證]: 多數實證結果是股票的序列相關係數並不為零,因此駁斥了弱式效率市場。

B.濾嘴法則(Filter Rule):濾嘴法則是一種判斷買賣時機的策略。當證券價格由跌反升時,若上漲的比例超過某一預定值(濾嘴)則買進;反之,當證券價格由升轉降時,若下跌的比例超過預定值則賣出。
這個法則則是利用序列相關所定出的交易規則來套利。檢定這個交易規則能打敗買進並持有交易規則(buy-and-hold),則駁斥了弱式效率市場。
[實證]: 在某些設定區間,扣除交易成本前,這個規則能打敗買進並持有交易規則, 但扣除交易成本後,其實兩者報酬差不多,表示這個交易規則無效;因此沒有反駁弱式效率市場。

(2)可預測的股價:(駁斥弱式效率市場)
A. 週效應(day-of the week effect)
星期一的報酬比較低,原因可能來自於公司會等到星期五才宣佈壞消息,或者單純 股市關市效應。
B. 年效應(year-end effect)
元月份之投資報酬大於一年中其他月份,可能原因來自於稅的考量。

2、半強式效率市場:
(1)檢定方法主要是檢驗股票價格能否反映所有公開資訊,針對特定事件蒐集此事件前後的股 價或報酬率的變化。這邊的事件有很多種,下列舉出書上常見的部分。
A. 股票初次上市(IPOs)
如果市場是有效率的,所有的資訊將反映在股價上,所以新上市股票的價格也應該會完全反應相關的訊息,而將價格調整至合理的價位。因此,股票上市初期的報酬率與當時的股價指數報酬率不應有太大的差別。如果有,則表示市場不具效率性。
[實證]多數的研究指出股價在初期有超額的報酬,之後就會回到合理或長期報酬變得更差。而有些研究指出初發行的股價過低可歸咎於:
(a) 承銷商的利潤:使銷售順利而將價格壓低
(b) 資訊不對稱:投資人高估了新上市股票的價值

B. 股票分割(Stock splits)
使在外流通的股數增加,但股本總額不變,整體公司的價值並不會因為股要分割而有所增減,因此在效率市場裡不應有超額的利潤。
[實證]股票通常在分割前上漲,有些認定股票分割包含了其他訊息,如股利增加,因此駁斥了效率假說。但若將各因素單獨來看,股票分割本身並不會影響股價的變動。

C. 盈餘驚訝(Unexpected changed on earning and dividends)
若財報的數字如大家的預期,那麼股價應會在宣告日前完全反映。若與預期有差,則應該在宣告日立即修正。
[實證]雖然價格的調整方向符合效率市場,但在修正的期間仍有超額的利潤,因此駁斥了效率假說。

D. 鉅額交易(Block Trades)
在效率市場裡,交易數量應該對股價沒有影響。因此只要有人能從中獲利,則駁斥了效率市場。
[實證]有兩種變化可能出現:
(a)價格永遠升高或降低,那麼代表鉅額交易有新的訊息出現
(b)價格只能短暫地波動,那麼這代表波動的價格反應了流動貼水(liquidity premium)
(很悲哀的,台灣市場常常被外資當做提款機,由此證明台灣絕不是半強式效率市場)

E. 買回庫藏股(self-tenders and share repurchase)
當公司買回自己的股票時,通常對股價有正面的影響,可能原因包括庫藏股的實施可使股權集中、增加每股盈餘與隱含股價被低估的訊息。若投資人可藉由股票購回的宣告獲取超額報酬,則半強式效率市場假說不成立。

(2)實例:
A. 價值線投資者調查報告 (Value Line Investor Survey) 一家美國的投資刊物出版公司, 每週透過一些複雜的準則將證券分成15等五種等級,等級1為最高,代表未來期望的股價最有成長性。Black教授於1971年的研究與CopelandMayers教授在1982年的研 究均顯示按照價值線公司所評定的證券等級來投資,可以獲得顯著的超額報酬。由於價值線公司所提供的資訊為一公開的資訊,投資人可藉由買賣等級高的股票來獲得利潤, 故上述的發現不符合半強式效率市場假說。(2008後我很好奇,這是否還有效?)

B.共同基金
該基金成立的原由,就是想使用他們的專業去獲得超額的報酬,這原由和半強式效率市 場是相反的。
然而很多研究顯現出他們在扣除成本後,仍無法打敗"買進並持有"策略。因此操作後的結果並不能反駁半強式效率市場。

C.時間交易策略(timing strategies)
當遠期指數所隱含的波動率(implied volatility)非預期地增加時,買進大型股的期貨,並賣掉小型股的期貨。在市場波動高時,這個投資策略有超額的利潤,進而駁斥了半強式效率市場。

3、強式效率市場:
主要檢定那些可獲得內線消息的人是否有超額的利潤,若有,則不符合強式效率市場假說。
(1)公司內部人士:政府機關所設立內線交易法就是要避免有這樣的暴利。
(2)基金經理人:要注意基金經理人的素質是有差別,因此用這個檢定並不一定能判定市場是否具有效率性。